怎样评价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admin 38 0

  镜花水月(推荐,但务必批判地读)

  本书可谓采用了超恢宏叙事。作者声称,谈人类历史,鸟瞰未免过于狭隘,当从卫星的高度着眼,以“卫瞰”整体把握。作者洋洋洒洒,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写到了未来的“第二次认知革命”(the second cognitive revolution),范围不可谓不广。书名为《人类简史》,看名字,以为是本历史读物,或是《枪炮、病菌与钢铁》之类的人类学著作,但略微一翻,就可以看到历史,生物,金融,心理,消费主义等各个方面的论述,可谓是无所不包。因此,本书并非描述性的史书,更多的篇幅是观点的输出,书名倘若起为《人类简谈》,会更加恰当。

  作者笔触辛辣,观点犀利,行文则选用最朴素的语言,因此读来甚是有趣(也甚快,虽然有400页之多,囫囵吞枣,两日足以)。笔触之辛辣,随处可见,讲消费主义,作者称美国佬用于减肥的费用足以养活世界上所有饿肚子的人。观点之犀利,以农业革命为例,教科书式的讲法当然是扬农业,抑采集,作者则指出,我们关注了人类的数量,却忽视了个体感受。倘若以个体看,农业时代的艰苦程度要远甚于以往,尤其是农业革命之初。作者还善于用数据来支撑其观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活状况,总量也罢,均值也罢,似有所上升,然而家畜却进入了最黑暗的时代,变作了流水线上的一环,人类每年屠杀的动物达500亿之多。

  书虽有趣,但书中观点如云,读时要倍加小心,很多观点怕是要批判地接受。

  通读此书,可以发现,文中有一观点贯穿始终,即人类文明建立于“镜中花,水中月”之上。Fiction, myth, imagination,inter-subjective realties…这一些列用词都指向一个终点,人类文明是拜“空中楼阁”所赐。雪铁龙、国家、宗教、共产主义、民主、自由、平等,无一不是“镜中花,水中月”。用“共有想象”做万金油,解释一切,似乎过于鲁莽。作者曾强调,这是想象,而非谎言,但在讨论“幸福”时,又用delusion一词,明显带有贬义色彩,这其中怕是有怀疑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倾向。作者对佛教甚是推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任凭波浪起伏,我自安然处之。“镜花水月”的观点让他以佛教冥想为出世之法。

  笔者是崇尚自由平等的,作者则称两者间存在矛盾,个人在追逐自由之时,势必导致不平等,社会在强调平等之时也势必会影响自由。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由与平等,如果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平等意味着结局的平等(平均主义),那确实如此。但倘若将自由看作不侵害他人利益下的自由,将平等看作机会,起点的平等,那此矛盾便不复存在。

  作者称,如今种族主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文化主义”(culturism)却甚嚣尘上。遗憾的是,作者似乎也在用典型的西方视角审视世界。文中称,16世纪以来,欧洲逐渐崛起,大航海时代,科技革命无不在西方兴起。作者看来,其原因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敢于承认“我无知”,他们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相比而言,亚洲人则更习惯于追思以往的黄金时代,无开拓新疆域,新知识的思想。但是,这一解释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何以欧洲人有“我无知”的觉悟,亚洲人却没有呢?这一解释说到底不过是一间接原因,即Diamond在《枪炮,钢铁,病菌》中所说的“proximal reason”。根本原因何在呢?Diamond在书中称,欧洲的地理环境导致欧洲诸国林立,而亚洲的中国,其地理环境便于其一统天下,自秦以来,统一便是中国的主流。多国就意味着差异,可能性,有助于催生创新性。哥伦布倘若在中国,皇帝可以一票否决了他的航海计划,在欧洲,他则可以转战各个国家。这一解释比本书的解释更有信服力。另一方面,偶然性也可能发挥了重要功用。

  关于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书中提到若不诉诸原子弹,战争将延续相当的时间,美国也将损失更多的兵力。这一描述似乎在论证投放原子弹的合理性。但其他史料与历史著作讲述的则是另一番事实。日本当时已有投降之打算,其争执似乎在于“无条件”上。美国在原子弹的研发上则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很多时人认为不在战争中大显身手,是一浪费(这一观点出自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究竟何为事实,何为谎言,难以厘清,仅供大家参考吧。英文系小学生:我的英语学习、读书感悟回答汇总

  很好的书。分享读书笔记。怎样评价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怎样评价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贴一篇自己读完《人类简史》《信息简史》《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情感机器》《How to create mind》《心智探奇》等书后对于人类智能方面进化的思考,全文大概6000字。

  作者:李明骏

  链接:人类智能进化史 - 李明骏的文章 - 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章将会从多个角度去阐述人类进化历程,大脑的进化史,语言对心智的影响,生物学的进化角度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里更多的会讲到人类在智能的道路上的进化历程。

  早在历史纪录出现前,250万年前就出现了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如果你穿越到200万年前的东非看,你会看见一群很像人类的生物:有些妈妈一边哄着小婴儿,一边还得把玩疯的小孩抓回来,忙得团团转;有些肌肉猛男捶着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边的美女能够垂青;也有年长的智慧大家长,对这早已习以为常。

  远古人类已经懂得爱和玩乐,能够产生亲密的友谊,也会争夺地位、权力,不过这和黑猩猩和狒狒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智人只是远古人类“科”的一种,有着许多的表亲。

  最早的人类大约从从250万年前开始演化,在大约200万年前出现了在欧亚大陆的“尼安特人”和在东亚的“直立人”,适宜热带环境的印度尼西亚的“梭罗人”,等等各种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远古人类。200万年前到一万年前为止,存在着多种不同人种。

  虽然人种之间有诸多的不同,但还是有几项共同的人类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它的物种。对于60公斤的哺乳类来说,平均脑容量200立方厘米,但早在250万年前的男女就有了600立方厘米,至于现代的人类更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

  这似乎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脑容量越来越大是物尽天择的选择,巨大的脑容量能带来强大的力量。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智能到底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只是目的之一呢?

  事实上自然选择与智能发展没有一点关系。由于物种生存环境和繁殖速度的差异,生物进化的过程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在特定环境,时期下生存繁衍,有机物需要改变他们的设计。出了成功适应,它们别无选择。。。生活是枝繁叶茂的灌木丛,而不是天平或者梯子,生物体在分支的顶端,而不是底层。进化带来的改变也并不总是朝着提升智慧的方向前进——它们朝各自的方向发展。很多例子表明,几百万年来,某些生物未曾发生改变,例如,上溯到几千年前的爬行动物鳄鱼以及更加古老的微生物,但它们却存活至今。但是,在进化过程的不同分支中,往提升智能的方向前进确实是分支之一。

  庞大的大脑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负担。大脑的结构脆弱,原本就不利于活动,更别说还的用个巨大的头骨把它装着。大脑体重占比约2~3%,但在身体休息不活动时却消耗25%的能量,比猿类的8%高出数倍。为此不得不作出的牺牲是,第一花更多时间去寻找食物,其次是肌肉的退化萎缩。

  但不可否认的是量变产生质变,大脑的容量可以说是诞生高级心智模式的基础,也就是说大的容量不一定能产生高认知能力的心智但高等级的心智必须要足够大的脑容量。智能涉及到的因素多而杂,就像对与一台计算机来说计算能力只是最底层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同为哺乳动物的海豚,拥有比现代智人大20%左右的脑容量,远超远古人类,拥有超越猿类的学习能力,在很多领域的认知能力超过人类,但为什么海豚没有像智人那样发展出文明呢?答案是人类拥有双手,手是将智能外化的一种重要工具,直立行走是让我们空出了双手,并在不断的使用中把更多的神经注入到双手中与大脑相连,我们因此能利用工具来扩展自身的能力,而其它物种的能力决定于自身的身体:像是肌肉力量,牙齿大小、翅膀的宽度等,虽然动物能利用风和海流,却无法控制这些自然的力量,无法突破先天的身体限制。人类不断进化就是我们发展更高效的工具扩展自身能力过程,拿现在来说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将我们的大脑连入网络,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网络实质上是我们共享的一个云端的大脑,已经成为我们智能的一部分。

  让我们再回到大脑本身的进化来看。对于大脑来说新皮质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化。新皮质就是大脑外层的一种物质,是用来进行模式别的重要部分。一旦生物进化遇到能够进行分层学习的神经机制,该生物的大脑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改变的环境,但没有新皮质的物种只能通过代际遗传来继承这种能力。没有新皮质的物种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学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行为——就植物来说,新行为指适应环境的方法,之后这个方法会向病毒一样迅速传播至整个种群。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使得很多没有新皮质的物种迅速灭绝,因为这些物种不能很快适应快速改变的环境。这标志着拥有新皮质的哺乳动物开始取代它们的生态主导地位。

  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人类进化的速度为什么远远高于其它哺乳动物?黑猩猩到现在仍然和几十几百万年前并无太大差异呢?为什么尼安特人拥有比智人更大的大脑和更强壮的身体却也被智人所征服?

  我想这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进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智能的进化。智人的语言并不是世界上第一种语言。每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就算是作为昆虫的蚂蚁、蜜蜂又有着极精密复杂的沟通方式,能够告知彼此食物所在。甚至,智人的语言也不能说是第一种有声语言。虽然智人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但鲸鱼和大象能发出的声音也不遑多让,鹦鹉几乎能模仿出人类所有声音,甚至手机铃声都不在话下,那人类的语言特别在哪呢?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野兽等实体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一些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

  至于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种神奇的状况,有这样一个解释,在大脑的进化过程中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的连接方式,让他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虚构”这种新的能力

  “虚构”的能力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虚构的故事,不管是《圣经》的《创世记》还是现代所谓的国家、法律、公司等都是想象。这种虚构的故事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的协作对象从熟悉的个体到无数的陌生人。

  在没有“虚构”能力之前,人类通过互动,情感交流来维持团体的稳定的数目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就很难深入了解其他人并且去信任对方。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受到这个神奇的数字影响。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靠着人际关系就能比较顺畅的运作。也就是150是我们最多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人数,这也是“Path”(一款美国的社交软件,每个用户最多只能添加150作为好友)在上线后短短3周就斩获百万级用户的原因,因为这款软件看见了人们存在于根里的情感交流的需求以及在超过150人后就不能用情感交流和互动来充分认识彼此所引发的隐隐不安感。

  社群一旦突破了150人事情就大大不同了,难以再靠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来维系,这也是很多创业公司A轮之后在管理上出现巨大问题而失败的原因。如果你在小公司呆过你一定能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你的巨大影响,更多时候我们被感情所羁绊。

  虚构赐予了人类“团结的力量”,从部落守护神到城市再到帝国的虚构想象,种种虚构的存在让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这是放在之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两个互不认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都相信塞尔维亚国家主体、国土、国旗缺失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至于司法制度,也是立基于法律故事。从没有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师,还是能同心协力为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辩护,只因它们都相信法律、正义、人权确实存在。

  (当然他们也相信律师费的存在)

  拿众创写书举例,一群来自各个领域且素未谋面的人,因为对于一本书的将在未来被出版的想象而紧密合作,只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相信认知盈余的力量会使得我们完成这件创新的事情,就像曾经的维基百科那样。

  这也是为什么几人拿着一份ppt就能拿到巨大的资金,召集一群人为了一个存在于幻想的idea彼此紧密协作不分昼夜。

  想想天主教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说穿了,就是讲故事,在说服听众去相信这些故事。然而说出有效的故事并不容易。难的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要让别人相信。那些擅长说故事的人就是远古时期的巫师般,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魔法能改变世界,并因此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权力与财富。

  多年来,人类已经编织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这个网络中,像Google,Microsoft公司这种虚构的故事不仅存在,而且力量强大。虽然其实所谓联合国、利比亚和人权都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概念,但在2011年,我们说联合国要求利比亚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权,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句谎话。

  在我们学会了讲故事这个强大的虚构手段之后,智人就一直生活在双重现实之中。一方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企业这种想象中的现实。

  而这些想象的延续被我们称之为“文化”,这就像一种新形式的基因,也有人称之为“模因”,拥有比基因快上千万倍的进化速度,可以这么说因此我们开启了除开基因的一个新的演化路径“文化演化”,这条路比永远在堵车的基因演化路要快得多,因此得以日行千里,将其它物种远远抛在脑后。

  “文化”形成的关键材料叫“思想”,思想保留了生物体的某些属性。与生物体一样,思想也倾向于维持其结构并繁衍生息;它们也可以融合,重组或者分离其内容;甚至它还可以进化,而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淘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思想生发思想,并帮助进化出新思想。思想不仅彼此互动,也与其它心智力量互动,而不论这是来自同一大脑中,还是在附近的大脑中的,又抑或是网络这种新型的心智。思想还与外部环境互动,从而产生某种进化历程中前所未见的飞跃性进步。

  可以看得出来智能的进化之路在于“思想”与“思想”的融合与新生,而思想是心智的产物,心智即是认知世界的本质方式,人类心智只是许多心智中的一种,每个人的心智都不同,我们的心智在与更多的心智进行思想交流的时候重组进化,甚至说网络也是种特殊的心智,现在人的心智已经和云端相连,互联网成为了我们心智的一部分,和我们原有的心智相融。实施上将来将出现更多人工心智,它们拥有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能产生与我们差异巨大的思想,而思想间的交流会又融合出更加强大的心智,人类心智由此进化,破茧而出。

  人类心智的进化路上一直是奇遇不断。心智的进化来自于思想的进化,而思想的进化来自于交流融合。思想交流的载体就是“语言”

  人类心智进化的钥匙叫“文字”,文字的强大之处改变了人类对信息进行的编码方式就是人类心智,在出现书面文字之前我们只能通过口语来交换思想,这种方式的问题是,口语是如同长江水东流不复返,且稍纵即逝,我们在去和另外一个人交流思想时只能说出符合对方已经存在认知的词才能被理解,因为我们需要快速关注到正在说的词句并理解,这就限制了思想内容的深度,我们只能交流那些不需要怎么思考的内容,限制了抽象性。有时候你心里很清楚,说出来别人怎么也听不懂就是这么回事。

  而书面文字,使得思想可以永存而不是稍纵即逝,并且使得信息从一条射线的表现形式进化成能够前后反复跳转的线性性结构,从流体变成了固体。借助文字,思想的交流实现了跨越时间空间的能力,生人能和死者进行思想的交流,文字赋予了思想以生命。

  这就使得我们能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同时这使得文字可以做到高度的抽象,高度抽象能够用少的信息量去表达事物之间的规律本质,这使从口语的叙事型开始向文字的观念型开始转换,人类开始以范畴而非事件来组织经验,并自觉接受抽象化的训练,这个过程叫用一个词来描述就叫——“思考”,而这事实上时自我意识的真正起始。书面文字是我们所理解的有意识思考的前提条件,它触发了自我意识的“灵魂”

  在抽象化的路上走远时,通过严格组织各种范畴和关系,发展出了“逻辑”,逻辑成为了一种判断真假的工具:真理除了来自具体的经验,仅从字面也可以得出。比如你有A和B,而A和B符合一个被验证过的规律就能得出C,而在“逻辑”诞生之前我们只能知道A和B,C可能要通过偶然才能发现或许机遇没到永远也发现不了,而推理使得我们能根据现有的东西推出C。

  也就是说“逻辑”使得思想本身能够创造比自身跟高一层的思想,并且符合客观规律,能高效得运用到实践中。

  和逻辑并驾齐驱的关键思维方式是语言技巧中的“隐喻”,如果说“逻辑”是真理之火,那么“隐喻”就是创造力之泉,两者似乎水火不容,因为类比永远不可能完全符合逻辑。

  “来源于一股水流的每一个逐步的变化是怎样冲刷出的峡谷的”就是“一个小的进化在经历数千代的改变之后能够造成不同物种之间的巨大变化”的有力隐喻,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也正在于隐喻的运用,如果你非要用逻辑去证明你会发现不可能实现,因为两个概念之前跳跃巨大,却缺少大量的证据去进行证明。而你思考这段话时你却在直觉上认为这个说法无比可靠而真实。

  “朱丽叶是太阳”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的隐喻,而“爱即旅程”则属于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为人类指明了一种最显而易见的方法,人们据此可以学会如何推断出一个全新的、抽象的概念。

  也就是说“隐喻”使得思想这个像基因一样能重组复制的“模因”,拥有了更强烈的变异方式,没有“逻辑”这种方式稳定安全,却更加具有破坏性与创新性,加速了“模因”的进化,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自然选择会帮我们选择出那些强大的“模因”,和基因一样。回想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变革,无一破坏性创新,从纸信被取代电报再到电报被电话取代,没有一个看似是有逻辑的,逻辑是线性的,而隐喻是非线性的,在未发生你根本无法准确预测。

  如果仔细去思考,你会发现一切你能想到的科技进步或者理论都是隐喻的产物,每一次学术上的革命性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启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的算法就来自于神经科学的隐喻。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认知上的突破就在于隐喻,而不在于逻辑,事实上谈“逻辑”计算机要比人类出色,而隐喻才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类心智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都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进化

  事实上思维习惯也对人类的进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第一个重要的思考习惯就是思考预测未来。

  人类开始学会思考未来这是认知上的大跃迁。有人会说难道人类之前不思考未来么?动物不思考未来么?动物会存粮过冬就是对于未来采取行动的有利证明,和但其实这是一种习性,根据节气来进行行为的改变,这并非是动物思考出来的。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拥有“未来”这个概念要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说起,采集时代,智人活动范围巨大,每天只需要花2-3个小时采集就能填饱肚子,到了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去考虑下周或下个月的事情,因为采集者都是现采现吃,不管是保存食物还是积累财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着未来几年或是几十年的事情来,因为农业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天灾很多,一个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农民必须生产比需求量大的多的食物来保证遇到天灾时能用储存的粮食养活自己。所以必须预测未来。

  因为对于未来的思考习惯,我们的想象从农业时代开始不再只是去满足去解释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我们的想象开始以达成一个长远的目的为最终目的去满足我们的欲望。

  从想象到现实不是凭空出现的,实现想象就要学会计划。计划这个第二个重要的思考习惯也伴随着对于未来的思考这一习惯诞生。计划得我们能把想象的事情给变成现实,如果说想法是天堂,那么计划就是去修一条抵达天堂的路的一种方式。思想——“模因”不再仅仅是存在于大脑这个虚无的时空里,因为计划使得这个特殊的“基因”开始对现实世界产生实质性影响。

  就像基因能通过RNA转录解码后再组成有机物一样,计划就是“模因”的解码方式。基因因为RNA能把DNA遗传信息解码再通过翻译表达为蛋白质,而计划就相当于去解码模因的“RNA”,而翻译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执行。

  动物并非不会计划,只是计划的复杂度远远赶不上人类,因为人类对于计划可以不断进行拆解,而动物却做不到,而正是分解任务的能力限制了计划的复杂度。

  还有一种思维习惯同样是异常强大的力量,至于何时人类开始拥有这个思维习惯各方说法不一,这种思维习惯就是从多思维视角出发进行思考的习惯,“横看成岭侧成峰”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在看待一件事情是从多角度出发思考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视角。拿程序来举例,如果一个程序仅有一种运行方法,那么一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该程序,则该程序很快就会陷入停滞。相反,如果一个程序有几种运行方法,一旦其中一种方法出现问题,程序会很快转向使用其他方法或者寻找合适的替代方法。在生活中遇见一个难题时,大脑能在不同视角之间进行转化,比如我们常说的“移情”就是一种特别的思考视角,我们会不断的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尝试,而不是一条路走不通后束手无策。多样性视角正是人和动物以及过去所制造的机器的主要区别所在。

  在不断使用新的视角去尝试之后会得到反馈,无论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会进行另一种思考叫做反思,得出的结果被称之为经验,这个能力动物同样是拥有的,就像狗能够被训练一样,然而人类的反思能力却远不止那么简单,因为人类的反思不仅仅是发生在事情发生之后,而更多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和我们的想象逻辑能力完美结合起来,人类会根据之前积累的知识去进行推理,在脑海中模拟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估计可能产生的结果并进行反思,这种能力使得人类的经验得到指数级的提升,而动物却不会,动物的经验只能靠事情发生之后的反思来获取。

  实质上人类的反思还有一个更高维度的层次,这个层次叫做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仅会思考最近的想法,也会思考想法的实体机制,也就是说自我反思是在思考反思本身。认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就如同认识到自身的困惑一样,是件颇具智慧的事情(与之相反的是已经陷入迷惑却没有意识到),因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困惑时,才会知道该升华动机和目标了。

  以上就是人类智能的进化之路,奇遇不断,那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其实也许都是必然的结果。智能的进化之路并不能让你准确的预测人类的未来,却可以让你看到必然的趋势。

  几百万年前人类在进化的分支树中,选择了与其他物种完全不一样的进化方向,放弃了肉体上的进化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智能的进化,这个冒险的举动在那个靠力量生存的自然世界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人类却通过智能的进化超越基因的进化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智能进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智能进化的归宿是什么依然只是个想象。

  这么多人收藏,就没人点个赞吗?看在我辛辛苦苦码这么多字的份上,也该留个赞吧!

  下面,我从三个层次解读一下《人类简史》,其实也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三个问题:这本书从整体上说了些什么?作者在细分结构上说了什么?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欢迎网友们进行探讨。

  这是一本规模宏大、视角宽广的哲学书,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科技革命这四个层次,讲述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为什么是人类而不是其他生物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之所以没有把它归为历史书这一类,是因为本书并非像《全球通史》这样的史学巨著,以年代为叙事主线,在充足的客观事实和论据的基础上提出归纳和结论。本书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但结论的推进过程略微欠缺严谨,不过仍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1. 认知革命

  首先,作者从认知革命进行切入,提出人类相比起其他生物,高容量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并不是造成人类统治地球的核心因素。因为在200万年的时间里,纵使人类(Humo属)有着远超其他动物的大脑和双手,但人类一直遭受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生存处境并不美好,直到10万年前智人(Humo Sapiens, 人属人种)崛起,人类才成为食物链顶端。而且由于人类是在很短的时间登上顶端的,也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来不及调整。

  然后作者描述了“替代理论”,智人从东非开始向外迁移,迁移到其他有更早到达的人种的地方时,由于智人的生产力更为成熟,或许再加上一些智人主动发起的种族灭绝行动,导致了当地其他人种(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的灭绝。此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智人灭绝了其他的人种而不是相反?

  接下来,作者提出是因为认知革命,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新的语言进行沟通。而且智人的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传递某种客观实体的信息,例如“那里有棵树”或“狮子来了”,而是可以传递虚拟对象的信息,例如“上帝保佑了我们”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国家”,这种语言沟通机制确保了智人能够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因为人类的语言促成人类一起想象,编制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并为之合作和行动,且合作的群体并不仅仅局限于互相了解的个体,而是千千万万互不相识的个体。 而如果没有这种语言,那智人就会像黑猩猩种群一样,当族群数量发展到几百人时,因为彼此相识的亲密性减弱而又缺乏维系种群关系的方法,最终导致种群解体为几个小种群。

  正是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这就等于开启了一条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演化”这条路上。在这里,作者提出这些人类虚构的故事构成了“文化”的主要成分,进而演变成了“历史学”。最后,作者讲述了在发生认知革命后,智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这部分可以和《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内容相呼应。

  2. 农业革命

  讲完认知革命,时间线来到农业革命。作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欧亚大陆而不是其他地方?作者认为是因为其他没有发生农业革命的地方动植物难以驯化,这点和《枪炮、病菌与钢铁》观点接近。同时,作者还提出农业革命虽然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也造成了人口爆炸,富足的食物让人类开始有更明确的分工和阶层,人类的平均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革命不可逆转,回到采集社会则必然面临有人要忍受饥饿,而其他的采集部落,面对人口劣势,要么选择逃跑,要么也加入农业革命的大潮(也许现在发生的人工智能革命也是这样一场不可逆转的革命)。

  在农业革命后,族群的数量急速增加,人类开始更多地关注未来,因为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农民需要思考如何减少农田、工具、收成等方面的风险。随着农业产出越来越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人类的社会连接越来越庞大,也造成了信息存储和处理机制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数字。(人脑天生不适合处理数字类信息,人脑的进化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所以出现了计算机,未来计算机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农业革命让人能够开创出拥挤的城市、强大的帝国,接着人类就开始幻想出关于伟大的神灵、祖国、有限公司的故事,好建立起必要的社会连接。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然后,作者讲述了如何让人相信这些虚构之物所产生的秩序。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此外,有三个原因让人类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想想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维持秩序所需的关键信息无法单纯靠DNA复制就传给后代,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才能维持种种法律、习俗、程序、礼仪,否则社会秩序很快就会崩溃。(中华民族的文化秩序之所以几千年来没有崩溃,儒家学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人类的融合统一

  首先,作者提出“文化”的概念: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幻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然后作者又把目光放到了全球融合上,并强调了三种促进全球融合的秩序: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然后,作者分别就货币、帝国和全球宗教三个角度讲述了它们如何传播和如何促进全球融合的。

  对于货币,作者讲述了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入侵阿兹特克的案例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战争后印制货币的故事。接着作者又从以物易物讲到金钱成为共同的交易媒介,并再次强调金钱的机制只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想象中,“信任”正是所有金钱形式的最基本的原料。当然,这种交易媒介从实体向虚拟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逐渐转化的过程,例如最早期的交易媒介也有真实的内在价值。而且,“信任”是可以传播的,就算黄金对印度人来说没有实际用途,但光是地中海人重视黄金,就足以让印度人跟着重视起来。同样的,“不信任”也是可以传播的。而为什么宗教达不到金钱的传播效果呢?因为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而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对于帝国,作者先提出了帝国的定义,即在于文化多元性和疆域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作者认可了帝国主义这样一种政治实体,它有效促进了各个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些民族和文化的灭绝。同样的,帝国这种体制,也不是一个客观实体,而是大家共同认可并相信的虚构实体。

  对于宗教,作者提出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十分脆弱,社会规模越大,脆弱性越大,历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在一让这些脆弱的架构有超人类的合法性。所以宗教的两大基本要素: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而且并非出自人类的现象或是协议;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发展出它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所以,如果一个宗教想要幅员辽阔、影响深远,还必须额外具备两个特质:它信奉的超人类秩序必须普世皆同;它还必须坚定地将这种信念传播给大众。即“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然后作者从宗教讲到人文主义,包括自由人文主义和社会人文主义,前者追求的是尽可能为个人争取更多自由,后者追求的则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

  最后,作者做了一个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全球最终无法避免成为单一文化(也许未来会成为数据教或互联网教的天下)。

  4. 科学革命

  作者首先提出以公元1500年为分界点,之前的时代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元1000年的人来到公元1500年,仍然会很熟悉。但是1500年之后的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科学体系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现在科学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使得它比先前的知识体系更有活力、弹性和求知欲,然而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既然我们承认现有的很多知识并未定案,那么也同样适用于那些让数百万人得以有效合作的虚构故事。所以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科学还是要依靠宗教。

  随着科学开始解决一个又一个过去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饥荒、瘟疫、疾病、夭折等,许多人也开始相信,只要取得并应用新的知识,人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在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式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然后,作者分别讲述了科学和帝国如何结合以及如何再加上资本的助推器。

  对于科学和帝国的结合,作者先讲述了发现败血症疗法的过程,并用库克船长的案例说明,败血症的攻克让远征队走得更远,扩大了帝国的控制范围。然后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在18世纪东方和西方差距并不大的情况下,是什么导致了19世纪西方对东方压倒性的优势?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方不具备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成熟,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和美国能很快跟上英国的脚步,而中国和波斯不行。所以,16世纪到18世纪是欧洲积累潜力的时期,并在19世纪爆发,而这个潜力就是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

  对于资本,作者提出真正让整个经济得以存活甚至飞速发展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和从信任引申出来的信贷。正是信用的概念,让我们能预支未来、打造现在。而这背后有一项基本假设,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现在,所以未来很大可能能够偿还信用。在之前的几千年里,经济发展缓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信贷而导致的经济冻结,以及人们不相信未来会更好。所以,资本主义的诞生是在科学革命之后,因为科学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显著增长,让人们开始对未来有更好的期望。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重点,就在于出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应该把利润拿出来,继续投资生产。一个基本原则在于,不论是正义、自由还是快乐都必须依赖于经济成长。而经济能持续不断指数型成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科学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此外,资本主义不仅左右了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正是欧洲开创的银行信贷,让政府可以从民众甚至其他国家获得大量资金用于对外扩张,而不是仅仅靠获取税收。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或新生产方式,新殖民地或新生产方式带来利润,利润带来投资回报,投资回报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信贷。 同时,为了增加投资者人数,并减少每个投资者的风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出现。就这样,欧洲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复杂、快速、高效的金融系统,西班牙和荷兰的地位变换就是典型的资本影响帝国的例子,以及法国密西西比事件。后来又逐渐发展为国家为资本服务,例如鸦片战争。

  接着,作者对自由市场进行了一些批判,也认可了政府适当介入经济的做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信任”,而信任总是得面对种种坑蒙拐骗,所以需要政府的力量来建设良好的经济环境。作者还指出奴隶贸易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暴君或种族主义者,而是不受限制的市场力量。

  然后,作者讲到工业革命,提出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那信息革命的核心就是数据传输和转换的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就是计算力的革命)。学习如何有效驾驭和转化能量后,也解决了另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原料短缺。但是,作者对工业革命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进行了批判,批判的点主要在于对环境的破坏。

  工业革命还引起了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社会革命: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取代(随着网络的发展,社群转移到了线上),当然,和家庭一样,只要社群的情感功能还没有完全被取代,就不会从现代世界消失。接下来作者提出了“快乐”的问题,可以一笔带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最后的章节是“智人末日”,作者表达了对智人未来的担忧。(《人类简史》的最后几个章节结构上有些混乱,明显没有前几个章节清晰)

  这本书的主体脉络是非常清晰的,作者的很多观点也非常深刻,从整体上来讲,我是比较认同这本书的观点的,当然也有部分反对。下面,我沿着作者的思路,梳理一遍我的感悟。

  1. 认知革命

  我非常认可作者所说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凌驾于所有生物之上,虽然大脑的发达程度和制作工具的技巧很重要,但是核心因素是在于人类能够大范围的开展合作,而这个前提是人类的语言系统以及人类构建虚拟实体的能力。在单独个体的对比中,人类可以说是完败于大自然中的很多生物,但是在团体数量到达数十人或者是数百人时,依靠良好的分工和合作,人类完胜。而到了更大规模的场景,例如创建国家、公司或其他团体,创造大众都相信的虚拟实体的重要性就更加显现出来。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小公司能高效迅速地反应和开展合作,是因为大家都彼此熟悉,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就能快速推进。但是对于数百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公司,就需要依靠企业文化了。创造让大家都相信的愿景、理念和故事,就能更好的促进大规模合作。我之前所在的大公司强调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能构建更好的故事,才能吸引更多人为了这个故事而合作,想象力可以说的领导力的必要成分。同样的,一个创业型公司的创始人除了需要实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实干可以让你带领数人和数十人,但是如果想让公司发展到数百人上千人,作为创始人必须学会如何设计和传播你的故事和理念。

  2.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这一篇的主要观点我也认可,作者其实从《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借鉴了很多思想和素材。确实因为欧亚大陆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要远远多于非洲、美洲和澳洲,所以农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欧亚大陆。农业革命的发生大大丰富了人类的食物储备,有了剩余食物之后,一部分人可以腾出精力来做其他的劳动,从而逐渐引发了分工和交易。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始在一片区域固定下来,为了守卫农田或庄园,于是出现了国家、政府和军队,也产生了社会阶级分化。分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交易带来了货币的诞生,而国家和阶层则带来了文化和宗教。

  人口越来越多,社会规模越来越大,位于顶端的当权者就需要考虑维持社会的稳定,那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秩序,宗教或学说开始登上舞台。以中国古代为例,君王的最大职责是维持国家的礼仪,祭拜天地和祖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孔孟的儒家学说为中国社会设计了稳定的秩序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明确了君王地位的合法性。相信的人越多,这套秩序的力量就越强,任何企图僭越这套秩序的人都会被视为异端分子而被社会所不容。而古代的欧洲,宗教提供了君王地位的合法性,也提供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套法则。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君主的选择是一致的。

  3. 人类的融合

  作者从货币、帝国和宗教三个出发点来进行说明,论点我也是认可的。货币让熟人、陌生人、甚至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之间发生交流,帝国通过武力手段让不同文化发生交融(但不能就此否认帝国主义侵略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伤痛),宗教让不同政治体和不同民族的人具备共同的信仰和目标。但是对于作者提出的,宗教巩固了脆弱的社会统治结构,我表示不大苟同。稳定社会架构的,从来就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国家暴力机器和经济发展。只要人民有吃有穿,不用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就不会发生大的动乱;而即使发生了动乱,只要国家暴力机器足够强大,同样可以武力镇压,维持稳定。 一个国家的崩溃大体出于两个原因,外部力量和内部分化。如果是外部力量导致的国家消亡,如蒙古扩张时期,不管这个国家的宗教力量有多强大,在强大的外部军事力量面前,都是不堪一击。而如果是内部分化导致的国家消亡,如秦朝和隋朝,也无法将之归咎为是宗教体系或社会秩序不够强大。秦朝以法家治国,社会秩序足够强大,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而在汉朝,也发生了八王之乱,但国家机器足够强大,可以消化掉这些内乱。

  对于作者提出的全球文化最终必将统一的观点,我是认同的,我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我相信世界会最终完成国家、语言、货币、文化的统一,英文和美元就是这样的尝试,当然未来也有可能是汉语和人民币的。

  4. 科学革命

  总体上在这一篇,作者更多的是在阐述一些事实,而没有提出太多新的观点。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带动了帝国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让人类分工更加细化,甚至还出现了国家之间的分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个人分工的好处,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揭示了国家分工的优点。作者对自由市场的批判,我是赞同的, 当代是因为政府对企业的行为有了很多的限制,所以过去那些贩卖黑奴、雇佣童工、剥削劳工等现象才会杜绝。没有限制的自由市场就是一头洪水猛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灾害还历历在目。

  关于科学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作者并没有进行很深入的讲解,只是笼统地说是因为东方不具备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但至于为什么东方不具备这些因素,作者没有提及。这里更好的阐述方式可以引用《全球通史》的素材,地理上的差异和历史上关键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导致了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西方是城邦制,东方是集权制。欧洲是由多个小国家构成,国家之间互相竞争,争夺居民,导致了欧洲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而中国长期以来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没有对外扩张的动机,其核心在于维持对内的统治,所以整个社会一潭死水。

  对于作者提出的对智人未来的担忧,我也表示有同样的忧虑,尤其是人工智能革命。和农业革命一样,人工智能革命是一场无法逆转的革命,率先开始AI革命的的国家必定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慌,从而争相进行AI革命。等到那个时候,一部分智人会不会演化为一个新的物种,而剩下的智人被灭绝,这是一个问题!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在未来,虚构实体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也许,计算机会创造一个用比特构成的虚拟实体,类似《生化危机》里的Queen,让人类相信这个虚拟实体,重构人类的社会秩序。再依靠“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VR或大脑芯片)维持人类社会的稳定,当出现反抗的人类时,利用武装机器人进行镇压。

  也许,这是智人最后的命运。

  这算是一本大历史书,不是说个头大,而是视角很宏大,作者叫尤瓦尔·赫拉利,76 年生人。这本书 12 年出版,一合计,作者当年也才 36 岁,这样的人堪称青年怪才。

  更有趣的是,这是一本纯纯的历史书,可商业界很多大佬都在争相推荐它。因为透过大视角的历史演变,它让人们似乎也看到了今天商业的演化逻辑。

  所以,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在几十个国家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可以说是这几年来比较伟大的一本社科类书籍了。

  它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几乎涵盖了历史进程中各种要素的演化,比如粮食、文字,货币,法律,土地,国家,科技等等。

  我想用最粗的线条,给你讲一个故事,只希望用历史的演化进程来说明一些问题就可以了。

  一、人类最初的几百万年

  这个故事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叫做: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

  认知革命发生在 7 万年前,农业革命发生在 1 万年前,科技革命发生在 500 年前。

  可是,在 7 万年前,人类还演化了几百万年,那几百万年大概只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学会使用石器,二是学会使用火。

  大概在 600 万年前,一只猴奶奶,生下了两只猴,后来,一只就演化成了猩猩,另一只就演化成了人,他们有着同一个祖奶奶。

  大概 200 万年前,地球上至少存在六种人,现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叫做智人,除了智人外,还有其他人种,比如梭罗人,匠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等。

  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一支人种不是最身强力壮的,生活的环境也不是最优越的,现在都知道,那时候,我们生活在东非,那是我们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老家。

  其实那时候,所有人种的生活压力都很大,比起其它猛兽,我们四肢不发达,力量也不大,速度也不快,基本上处于食物链的中低端,就是我们吃一吃其它小动物,但也会被其他动物给吃掉,之所以会学会使用石头,就是和其它动物抢食抢不过,所以只能等它们都享用完了,我们再过去,敲开骨头,吃里面的骨髓。

  但 30 万年前,人类又学会了使用一项工具,就是火,火的好处太明显了。

  第一,火可以帮我们驱逐猛兽,甚至战胜猛兽。

  第二,我们从吃生的变成吃熟的。

  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我们进食的时间缩短了,消化食物的时间变短了,所以我们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干其他事情。

  但这两种工具的使用,并没有让我们真正区别于其他动物,当然,更不可能让智人从其它人种中脱颖而出。

  二、第一阶段:认知革命

  接下来,就来到了我要讲的第一阶段, 就是7万年前,这个阶段叫认知革命,也是我认为最让我脑洞大开的一次。

  智人进化出了一项能力,也许是老天厚爱,因为说不清楚为何这个变异会发生在智人身上,但无论如何,它让我们拥有了和其他人种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我们慢慢发展并进化出了大脑前额叶,这部分有什么特殊呢?

  它让我们开始有了想象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App 内查看

怎样评价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怎样评价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